不同工艺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主要水处理工艺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1. 常规物理/化学处理工艺
这类工艺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部分有机物。
混凝 & 絮凝
作用: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如PAC),使水中难以沉淀的微小胶体和悬浮颗粒脱稳,聚集成较大的絮凝体。
水质变化:
浊度:大幅降低。这是其主要目的。
色度:降低(尤其对去除有色胶体有效)。
有机物:部分去除(通过共沉淀作用去除部分大分子有机物,降低UV254和COD)。
磷:有效去除(化学除磷,形成磷酸盐沉淀)。
pH:可能略有下降(取决于混凝剂类型,如硫酸铝水解会降低pH)。
沉淀
作用:依靠重力使絮凝形成的矾花从水中分离。
水质变化:主要承接混凝过程,进一步降低浊度和悬浮物。
过滤 (如砂滤、多介质过滤、超滤UF)
作用:让水通过多孔滤料,截留水中更细微的悬浮物、胶体、部分细菌和病毒。
水质变化:
浊度:进一步降低至极低水平(<1 NTU甚至更低)。
悬浮物:几乎完全去除。
微生物:部分去除(砂滤可去除大部分细菌和原生动物包囊;超滤UF可几乎100%去除细菌、病毒和大分子有机物)。
2. 化学处理与软化
这类工艺旨在调节水的化学性质。
软化(如石灰软化法、离子交换法)
作用:去除水中的钙、镁离子,降低水的硬度。
水质变化:
硬度:大幅降低。
碱度:可能发生变化(石灰软化会降低碳酸盐硬度,可能增加OH-碱度)。
TDS:离子交换法会用Na+置换Ca2+/Mg2+,TDS基本不变或略有升高;膜法软化(如纳滤NF)会降低TDS。
pH调节
作用:投加酸或碱,将水的pH值调整到所需范围。
水质变化:改变pH值,以满足后续工艺要求或腐蚀控制的需要。
3. 消毒工艺
这是保证饮用水生物安全性的核心步骤。
氯消毒
作用:投加氯气、次氯酸钠等,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
水质变化:
微生物:大幅杀灭细菌、病毒。
余氯:引入余氯,提供持续的杀菌能力,防止管网二次污染。
消毒副产物:可能生成(如三卤甲烷THMs、卤乙酸HAAs),尤其当水中有机物含量高时。
臭氧消毒
作用:强氧化剂,杀菌效率极高。
水质变化:
微生物:高效杀灭所有病原体,效果优于氯。
色度/嗅味:有效去除。
有机物:降解大分子有机物(使其变为小分子,可能提高可生化性),降低COD。
无持续杀菌能力:需与氯配合使用以保证管网安全。
紫外线消毒
作用:利用UV-C波段紫外线破坏微生物的DNA/RNA,使其无法繁殖。
水质变化:
微生物:高效杀灭(对隐孢子虫等耐氯微生物特别有效)。
无化学残留:不改变水的化学性质,不产生消毒副产物。
无持续杀菌能力。
4. 深度处理与膜技术
用于制备高品质用水或特种需求用水。
活性炭吸附(GAC/PAC)
作用:利用活性炭的巨大比表面积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嗅味物质、余氯等。
水质变化:
有机物:显著降低TOC、COD。
嗅味:有效去除。
余氯:有效去除。
微量污染物:去除部分农药、内分泌干扰物等。
反渗透
作用:在高压下使水透过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半透膜,几乎去除所有杂质。
水质变化:
TDS/电导率:极大幅降低(>98%的脱盐率),产出近乎纯水。
离子/重金属:几乎完全去除。
有机物/微生物:几乎完全去除。
pH:产水pH可能略低于进水(由于溶解CO2无法被去除)。
离子交换
作用:通过树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水中同性离子进行交换,如软化和除盐。
水质变化:
特定离子:选择性去除(如软化树脂去除Ca2+, Mg2+;除盐混床去除所有离子,产出高纯水)。
TDS:根据树脂类型,可能降低或改变离子组成。
当然,不同工艺处理后的水质会有显著差异。这些工艺的选择取决于水源水质(原水)和最终的目标用途(如饮用水、工业用水、循环冷却水、排放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