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剂投加量小试效果的判断!

絮凝剂投加量小试效果的判断主要通过观察絮体形态、沉淀情况及水质指标变化来综合评估,以下是具体方法:

一、絮体形态观察

(一)絮体细小且均匀:仅投加PAC时,表明投加量合适;若同时使用PAC+PAM,可能是PAC和PAM投加比例不合适,常见于PAC投加不足。

(二)絮体粗大:弱间歇水浑浊,可能是PAC投加过量、PAM投加不足;若间歇水清澈,则说明投加量和比例合适。

(三)絮体挂壁:出现絮体挂烧杯壁现象,通常是PAM投加过量。

二、沉淀情况分析

(一)沉淀物粗大,上清液清澈:无论是仅投加PAC还是PAC+PAM组合,都表明投加量和比例合适。

(二)沉淀物粗大,上清液浑浊:可能是PAC投加不足,或PAM投加不足、PAC与PAM投加比例不合适。

(三)沉淀物细小,上清液清澈:说明投加量和比例合适。

(四)沉淀物细小,上清液浑浊:提示PAC投加不足或PAM投加不足。

三、水质指标检测 

(一)浊度降低:通过浊度仪测量处理前后水样的浊度,浊度去除率越高,表明絮凝效果越好。

(二)悬浮物减少:测定处理前后废水中悬浮固体的含量,悬浮物去除率越高,说明絮凝效果越佳。

(三)COD下降:分析处理前后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值,COD去除率高表示絮凝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好。

四、综合判断 

(一)最佳投加量:综合考虑絮体形态、沉淀情况和水质指标,选择既满足处理要求,又能使成本相对较低的投加量作为最佳投加量。

(二)实时调整:实际运行中水质可能波动,需实时监测处理效果,根据水质变化适时调整絮凝剂投加量,以保证处理效果始终达标。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