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解絮原因及处理对策分析

  一、污泥解絮的主要原因  

  1. 1、进水水质异常
    • 有毒物质:重金属、强氧化剂、有机物(如酚类、醛类)抑制微生物活性。
    • pH突变:超出微生物耐受范围(通常pH 6.5-8.5)。
    • 负荷冲击:有机物或氨氮浓度过高(超出设计负荷的20%-30%)。
  2. 2、曝气控制不当
    • 过量曝气:溶解氧(DO)持续>4 mg/L,导致微生物内源呼吸,絮体解体。
    • 曝气不足:DO<1 mg/L,引发丝状菌膨胀或厌氧分解。
  3. 3、营养失衡
    • 碳氮磷比例失调:BOD:N:P偏离100:5:1,常见于工业废水缺乏氮、磷。
  4. 4、污泥老化或过度曝气
    • 污泥龄(SRT)过长:>15天时微生物活性下降,絮体变小。
  5. 5、温度波动
    • 低温(<10℃):微生物代谢减缓;高温(>35℃):嗜中温菌受抑制。
  6. 6、机械破坏
    • 过度搅拌或回流泵剪切力:破坏絮体结构。
  7. 7、污泥中毒
    • 硫化物、氰化物等毒性物质导致微生物死亡。

二、解决对策与操作指南

  1. 1、控制进水水质
    • 预处理:增设调节池均衡水质;针对毒性物质,采用化学沉淀(如投加NaHS去除重金属)、吸附(活性炭)或高级氧化(臭氧、Fenton)。
    • 实时监测:安装在线pH、ORP、毒性检测仪,异常时启动应急分流。
  2. 2、优化曝气系统
    • 调整DO:维持DO在2-4 mg/L,采用变频风机或分段曝气(如渐减曝气)。
    • 减少过度曝气:通过在线DO仪联动控制曝气量。
  3. 3、补充营养盐
    • 缺氮:投加尿素或氨水;缺磷:投加磷酸二氢钠。按BOD:N:P=100:5:1计算投加量(例如,BOD为200 mg/L时,需N 10 mg/L、P 2 mg/L)。
  4. 4、调控污泥龄
    • 排泥控制:缩短SRT至5-10天(通过排泥量计算:排泥量=系统污泥量/(目标SRT×每日处理水量))。
  5. 5、调节环境条件
    • pH调节:通过投加石灰(升pH)或硫酸(降pH),逐步调整至6.5-8.5。
    • 温度管理:冬季加盖保温,高温季节增加冷却塔或稀释进水。
  6. 6、减少机械冲击
    • 优化搅拌强度:控制机械搅拌器转速≤50 rpm;改用低剪切力潜水搅拌机。
  7. 7、投加化学助剂
    • 絮凝剂:投加PAC(5-20 mg/L)或PAM(0.5-2 mg/L)增强絮凝。
    • 惰性载体:投加粉末活性炭(PAC)或硅藻土(10-50 mg/L)作为絮体骨架。
  8. 8、恢复微生物活性
    • 接种新泥:引入10%-20%新鲜活性污泥,加速系统恢复。
    • 闷曝复苏:停止进水,闷曝6-12小时并补充营养。
  9. 9、预防性措施
    • 定期镜检:观察原生动物(如钟虫、轮虫)活跃度及絮体形态。
    • SVI监测:控制污泥体积指数(SVI)在70-150 mL/g,过高时排查膨胀或解絮。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