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全球首家大型工厂关闭!订单骤减70%,万华、陶氏等大厂关闭调整产能!

2023第一季,不仅是天气出现异常降温,连市场也出现了难以预料的“倒春寒”。

产能过剩!全球首家大型生物工厂关闭!

在2023年第一季度尾声,一则“世界第一家商业生物制品厂关闭并裁员”的消息震惊市场。

近期,罗氏制药表示正在逐步关闭其位于旧金山的商业生物工厂——基因泰克,预计将造成280名员工失业(早期预计裁员900人)。该工厂是世界上第一家商业生物制品厂,也是第一家大规模生产重组蛋白的工厂,曾被视为“秘密项目”,如今工厂设备退役,以关闭落幕,令人唏嘘。

此外,3月28日,药明康德子公司药明生基临港工厂也传出关闭消息,同样涉及数百名员工的工作调整。

据悉,药明生基是药明康德旗下专注细胞和基因疗法的子公司,也是药明康德唯一一个入不敷出的业务。年报显示,自2021年10月投产至今,不到2年时间里,毛亏损1.06亿人民币,毛利率同比下降6.68%,亏损仍在不断扩大,亏损主要是由于新启用的上海临港运营基地利用率较低导致的。

“利用率较低”是否意味着产能过剩呢?如今市场波动不断,多家行业龙头多次进行装置关闭出售,市场情况是否真的“倒春寒”?

终端订单骤降70%!或超3万人失业!

先看终端市场,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东南亚“倒闭潮”不断上演。据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国家的报告显示,服装、鞋类等消费品的出口量不断下降,订单量骤减近70%。其中,柬埔寨倒闭关闭工厂70多家,超3万人失业;缅甸2大工厂关闭,超2千名员工失业;越南服装类生产尚可,但鞋厂订单大减70%,工厂正在开源节流。

反观国内,情况虽较东南亚地区有所缓解,但由于长期的需求不足,企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终端行业也出现了倒闭、注销的情况。截止发稿,2023年已有47812条记录涉及破产重整。

化工大厂缩减产能,市场后市如何?

终端市场不振,直接影响上游原料需求。由于全球经济影响需求下降,各种不可抗力因素出现,以及恶劣天气激发的绿色转型等问题,国内外多家化工企业均开始减产、关闭等自救措施。

部分化工大厂近期动态

▶ 亨斯迈:产能下调1/3

宣布将位于鹿特丹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产能下调1/3,停运的MDI生产线只有在“条件允许时”才会重启。亨斯迈表示,预计未来几年欧洲油气价格仍会持续高位,因此企业或将进一步重组其欧洲业务。

▶ 雅苒:大幅削减了欧洲的氨产量

由于天然气价格高企,雅苒国际去年大幅削减了欧洲的氨产量。2022年第四季度,其在欧洲加权平均天然气成本为31.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高于一年前的22.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截至1月底,该公司35%的欧洲氨产能和28%的欧洲化肥产能仍处于停工状态。

▶ 陶氏:裁员2000人,关闭部分设施

去年四季度,陶氏化学营收118.6亿美元,同比降低17%;净利润6.1亿美元,同比下滑64%。因此,陶氏化学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2000人,并关闭部分生产设施,同时将进一步评估欧洲等地的资产配置。此次裁员规模相当于陶氏化学员工总数的5%。

▶ 3M:削减2500个全球制造岗位

化工业巨头3M公司发布了悲观的全年盈利前景,并计划削减2500个全球制造岗位。

▶ 中石化:5.14亿挂牌转让股份

北京产权交易所信息显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挂牌转让九州证券3.7亿股股份(占总股本10.98%),转让底价为5.14亿元。

▶ PPG:考虑在2023一季度进行针对性的涨价

PPG2022全年实现持续经营利润为10.56亿美元,同比下降26.72%;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0.26亿美元,同比下降28.70%。PPG将继续优先考虑在2023年第一季度有针对性地提高销售价格,以缓解不断增长的工资和福利成本。

就目前市场而言,信心虽在不断恢复,但实际需求并未跟上,预计二季度仍延续较为低迷的状态。降薪、裁员的情况不断,居民消费降级也间接造成了原料需求下降,并且欧美逐渐回笼制造业需求,对上游原料的需求也造成影响。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