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钠和COD去除剂有什么区别?

氯酸钠化学式是:NaClO₃,次氯酸钠化学式是:NaHClO,他俩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作用却天差地别。

氯酸钠是用于数据造假的“COD去除剂”,用了就要被罚款,而次氯酸钠是水处理中的“万金油”,污水厂都离不了。

常温下,氯酸钠溶于水是物理反应,除了会电离出少量氯离子和钠离子意外什么都不会发生,标准的潜水党一枚,自然也不会与COD反应。

常温下,次氯酸钠溶于水是化学反应,而且还能反应两次:

先水解成次氯酸;NaHClO+H2O→NaOH+HCLO 次氯酸再分解出新生态氧; HCLO →HCL+{O}

这个新生态氧可牛逼了,它是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独立氧原子,氧化性很强。次氯酸钠的作用多半都是这货在搞事。氯酸钠就这么在水里名副其实的划水摸鱼,知道水样被拿去检测COD。

检测COD一般用重铬酸钾法,因为准确性更高,检测时需要高温消解,结果这一加温,直接激活了氯酸钠体内潜藏的洪荒之力,氧化能力爆表,甩了重铬酸钾几条街。

本来是通过测量重铬酸钾消耗量来判断COD浓度,结果有机物都被氯酸钠氧化掉了,就算部分铬离子被有机物还原成了三价,但转头又被氯酸钠重新氧化成了六价,测COD测了个寂寞。

如果系统出水里氯酸钠加多了,测COD时减掉误差值甚至能测出负的,但实际上系统出水里的COD一点没少。

隔壁次氯酸钠靠着水解出来的新生态氧,在水处理界混的风生水起,主要作用是杀菌消毒,新生态氧使菌体和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变性,从而使病源微生物致死;次氯酸是中性小分子,可以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与DNA和线粒体发生反应直接杀菌,内外夹击,双管齐下。

如果水中恰好还有点氨氮的话,会和次氯酸钠反应生成氯胺化合物,氧化性比次氯酸弱一点,但能稳定在水中持续杀菌。能杀菌就能洗MBR膜,膜用的时间长了会有微生物附着在上面,铺满的话会严重影响膜通量,用次氯酸钠反洗就能弄死这些微生物,让膜通量重新恢复。

除此以外,次氯酸钠还能用于脱氮、给电镀废水破氰、给染色废水脱色。

因为新生态氧的强氧化性,理论上次氯酸钠也能用于去除COD,然而实际上很少有污水厂会这么用,因为对污泥实在是太不友好了。最关键的是,次氯酸钠入水分解出来的氯离子同样会干扰COD的测定,但和氯酸钠的干扰不一样,次氯酸钠的干扰是让COD虚高,明明达标了,测出来显示超标,领了罚单还没处喊冤。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