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大手笔买入巴斯夫!化工产业将迎来新一轮“高光时刻”!
靠着政策与市场红利趟过了“大江大河”的中国化工产业如今迎来隐现端倪的新一轮产业链变迁、重整浪潮,是难得的机遇还是前景不明的陷坑?
全球最大化工企业巴斯夫加注中国正引发业界的波动,拥有大宗化学品、特殊化学品和部分涉农业务的巴斯夫有着全线完备的产品矩阵,盈利能力领跑业界。2021年,巴斯夫以930亿美元的销售额远超全球第二中国石化的658亿美元和全球第三美国陶氏的550亿美元。不俗的业绩加之今年早些时候巴斯夫的股价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低位,引来了触觉敏锐的股神巴菲特关注,巴菲特以13亿美元购入200万股巴斯夫,此举被视为股神看好全球化工产业发展。
巴斯夫有42.5%的营收来自欧洲,1/3的员工在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工作,俄乌冲突导致的“断气”风云对其欧洲业务影响较大,受到成本快速上升与生产短时停顿的困扰。虽然德国一直都给本国化工企业补贴电费以保障全球竞争力,但此次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对欧洲化工产业乃至全球化工产品市场的负面影响太大、持续时间过长,反复震荡之下以巴斯夫为代表的欧洲企业承压较重。
在此背景下,今年7月巴斯夫所通过的巨大的中国投资计划让业界为之震动,8年时间建设、100亿欧元投资、三期工程形成生产闭环,作为我国化工产业第一个外资独资项目,单项投资额已经追平自上世纪90年代巴斯夫进入中国内地以来的所有投资。此次全球化工巨头落子广东湛江,堪称名副其实的用脚投票。
目前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首套装置已正式投产,每年可生产6万公吨改性工程塑料,满足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的亚太区域客户需求,背后的产业增长逻辑则是未来十年全球化学产品需求的6成增长将来自中国。
作为全球化工产业重点区域之一,欧洲生产的重点化工产品全球占比多在1成至2成之间, TDI、MDI、蛋氨酸产能的全球市场份额均在3成以上,“断气”带来的动荡已经传导至产业链各个环节,要不要到欧洲以外的地区布局是欧洲业界的争论点,而有着完善产业集群、原材料供应有一定保障的中国成为佳选——但地缘因素导致欧洲企业对加注中国怀有疑虑,巴斯夫直至7月才正式落子未尝没有综合考量的因素,但也为有出行计划的欧洲企业打了一个好样。
能源危机带来的中欧化工产品成本变化有利出口只是暂时的红利,中国化工产业能否凭此次机遇缩短在化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等高端材料和尖端产品上的追赶步伐,才真正值得期待。
此外,在全球化工领域仍有较大影响力的日本化工产业的部分发展经验或可借鉴。日本头部化工企业普遍在高价值化学产品领域布局,存活下来的中小化工企业则在专业化和精细化上做到了极致。日本化学工业协会一直致力推行国际通用的认证体系,以便日本化学产业的优势技术在全球推广。
化工产业已经进入了全球竞争的高阶阶段,专用化学品和终端市场的争夺更显激烈,对于行业力量仍显分散、优质企业业务多元化尚不足的我国化工产业而言,人力成本优势、工程师红利、产业链配套优势已接近见顶,尽快培养出创新能力更前端的“单科冠军”和综合实力更强横的“全能冠军”,以此全面提升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或是关键。
巴菲特“下注”化工行业?
也许有投资者会问,巴菲特“抄底”巴斯夫,意味着什么?
在笔者看来,考虑到巴斯夫的业务板块以及营收来源广,如其营收,43%来自欧洲,约29%来自北美,约24%来自亚太,约5%来自于南美、非洲和中东。笔者认为,买这个化工巨子,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股神”在下注整个化工行业!
巴斯夫是德国一家建立于1865年的老牌化工企业,也是全球按照营收来算,最大的化工企业。主营业务一部分是大宗化学品(区分度比较低,盈利能力也比较差),其中,化工品和一般化工材料,分别占经营利润的35%和29%;
另一部分是特殊化学品(区分度比较高,盈利能力比较强)。巴斯夫的特种化学品包括工业解决方案、表面科技(主要是催化剂和涂层)以及营养保健类,分别占经营利润的12%、10%和6%。
另外,巴斯夫还有一部分业务为农业,之前主要做杀虫剂和除草剂,后来收购了拜尔与孟三都合并,不得不卖掉的种子业务。这部分业务因为有专利保护期,和医药行业稍微有点类似,因此给的估值也会更高一些。
但前文也提到,巴斯夫42.5%的营收来自欧洲,1/3的员工在莱茵河畔的巨无霸化工厂路德维希港工作。而在当前俄乌地缘冲突背景下,莫斯科对欧洲进行天然气禁运,导致欧陆的天然气价格飙升,对巴斯夫的经营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那为什么巴菲特在此时,依然选择逆势买入呢?
众所周知,巴菲特的投资逻辑,多为逆向以较低或者合理的价格买入好公司。他看问题的眼光很长远,之所以愿意买十几亿欧元的巴斯夫,笔者认为,这显然是因为他认为这个公司是有竞争优势的,而且能够蹚过眼下这个周期,并在下一个上行周期中让他获得丰厚的回报。
总结来说,关键点就两个:第一,是竞争力;第二,是估值与成长性。
巴斯夫的核心竞争力:
高效运转体系让资源利用最大化
熟悉化学工程的人,对于巴斯夫创立的韦邦生产系统(Verbund Manufacturing System)应该都不会陌生。巴斯夫目前最大的两个生产基地,即路德维希港生产基地以及比利时的安特沃普生产基地,都是用的韦邦生产系统。
其中路德维希化工基地,有200个生产厂,3000公里的管道,106公里的道路,230公里的铁路,2000座建筑。在这个区域内,有1900辆卡车,400辆轨道车和15艘驳船每天辛勤地运行其中。
由于欧洲历史上就不像美国有丰富的页岩油气储备,更没有中东和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因此只能建立优化高效的体系。巴斯夫就是将公路、管道、生产厂、建筑,全部联系在一起做了高效优化。
例如,用作黏合剂、尿布和离子交换树脂的聚丙烯酸(Acrylic Acid)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放热反应,大量余热如果自然耗散非常可惜,因此巴斯夫把这些余热在管道中搜集起来直接供给裂解装置,这样一年能节约10%左右的能耗;另外,通过在管道中储存,可以减少额外储存工具和装置的使用,而某处的废料可以当作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优化整个生产过程。
在科技投入上,巴斯夫也是毫不含糊。在路德维希和安特沃普生产基地,巴斯夫正在大量装配自动引导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这类车辆不需要人工驾驶,依靠遥控和传感以及地底的转发器进行装货、移动、规避转向以及卸货,以降低越来越高的蓝领人力成本,创造有效的价值链。
另外,巴斯夫在2020年疫情期间的表现尤其可圈可点。在2019年,它与第二名中石化的营收差距只有90亿美元,而在疫情期间其经营能力和韧性得以体现,营收差距扩大到了22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巴斯夫在资本配置过程中一般不会支付过高的溢价,同时分红派息比例也逐年提高到了最近的70%,对股东相对友好。